开云app下载开云app下载开云app下载现在很多投资者在关注股票、商品等二级市场的投资,这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二级市场能挣钱吗?我只能说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但是没有说全,因为还有顶层架构的变革导致的--原来理财产品的刚兑变成净值化,谈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影响巨大的资管新规了: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8年4月27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俗称大资管新规。主要内容是打破刚性兑付,全面推进净值化管理,去通道(刚性兑付简单理解就是保本保收益;净值化管理简单理解就是内部黑匣子的操作逐渐透明;去通道指的是原来的信托作为融资通道的产品将越来越少)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来08年之后的4万亿开启了保本保息与刚性兑付的时代,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资管充当影子银行的功能,而这些所有的逻辑在2018年的大资管新规下结束了,这就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之前信托公司年化8%的产品将不再绝对安全,保本型理财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后边会专门出一期资管变化专栏,敬请期待....)
这就促使了高净值投资者有寻找新的投资标的的欲望,投资什么呢?房子、车子、股票、债券、商品、工厂?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一个事情,我们理财承载着两个职能:第一是保值,第二是增值,不能被通货膨胀所侵蚀,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钱购买力却下降了,这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跑赢国内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名义GDP的涨幅
借用一张汇迪投资的路演图,我们就能发现持有不同的资产保值增值的幅度是不同的:2008年-2021年之间的名义GDP的平均年化涨幅是13.54%,试问我们现在能用哪些资产达到这样的涨幅呢?净值化时代开云平台,高收益非标产品退出舞台后,高净值客户又是怎样选择标的的呢?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权益类投资都是未来不可忽视的投资趋势力量,趋势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是高净值投资者跑赢GDP增速的必然选择,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资产是不是也在按着这个路径在走....欢迎留言
资管新规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全面落地开云平台。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结束,后来延长至2021年年底。”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银行或者信托能够给我们刚兑的底气在哪里?期限错配吗?追根究底是来源于我们的土地财政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来了“这些都是来源于房地产的红利,现在房住不炒已经成为明牌,叠加恒大的事情,我们也清晰的知道属于房地产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正是因为这种顶层架构的变化,让很多高净值的投资者“不得不”进入了二级市场,但是正好因为时间点比较凑巧,19年股基的平均收益在40%以上,20年股基平均收益在55%左右,连续两年都是基金业绩大年,以致于让不少新增基民投资者认为基金赚钱非常容易,当然基金的底层是股票,很多投资者也在这两年的时间内赚了20℅以上的年化。
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出一个概念:α和β收益(α指的是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的钱,β指的是即使我不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能让我的持仓获利)。从上边的数据来看,即使我们买一些基金也能斩获很大一部分的收益,但是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把这两年的盈利主要归功于自己的投资能力、择时能力等bala bala…
当2021年股票市场变成极端的结构化行情的时候,业绩也是非常真诚的告诉我们机构在这一年赚的也不多: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8%左右,大家思考一下“机构资金在这样的行情中也才只是获得2020年不到四分之一的年化”,很多投资者亏钱也就变成大概率的事情了,所以有很多还有拿着2020年进来的消费类的基金、医药类的基金的客户对基金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经常听到有投资者跟我说“基金就是一个.....,买了就亏钱”,我们还有一个数据给到大家
图中可以看出来绝大部分的小、中、大型的散户都是亏损的,二八法则一直存在,这里把总收益进行了拆分:择时收益、选股收益和交易成本,散户都是不占优势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交易出身,所以对各种交易逻辑的优缺点是有深入了解的:比如
1)有的客户推崇价值派:认为很多伟大的公司就是买入并长期持有,尤其是在19年、20年收获颇丰的时候,这种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但是经过21年及22年的下跌之后(有的甚至下跌30%及以上),很多人又开始对这个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这种逻辑的底层是相信国家、企业会长久的发展,忽略择时,取而代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但是企业的盈利和股票的涨幅并不总是成正比的,如果不是对底层资产特别了解的情况,也是很难做到长期持有的)
2)有的客户推崇技术派:我有很多客户在研究波浪理论、缠论等,以及还有很多客户在研究自己做量化交易系统,说实话,我对深耕技术的人还是很佩服的,但是我也看出了其中有些不足的地方,深陷技术之中,一直在完善,一直也没有终极完善(不管才有哪些方法,都是要符合技术分析的前提的:①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 ②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③历史会重演,技术分析是针对过去的事件或者形态做的分析,是无法对于新的突发性的矛盾有很好的预判的,这个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跑赢GDP数据的基金呢?当然有的,社保基金应该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词,社保基金2005-2020年16年间,整体年化收益超过10%,但是社保基金在2003-2020年,投资股票的年化收益达到18%,而同期A股市场年化9%。那么问题来了,9%的超额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能像社保基金一样进行股票投资,2003-2020年间能够实现915%的累计收益。其中市场贡献占比50%,资产配置贡献占比22%,管理人贡献占比28%,年化增速显著超过名义GDP。社保基金因为体量大,是最早考虑委外的,当你看到50%的贝塔的时候是不是跟我一样兴奋
我当前年化8%,如果资产配置+管理人贡献再给我8%的超额,长期以来,我是不是可以年化16%了?假设我现在有600万(私行的标准),那么10年后的我,将会是多少资金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困难重重,比如社保基金敢在低位重仓,我们有这样的魄力吗?拿最近的例子来讲:
当市场在3100点以下的时候,我跟很多投资者发过上边的概率图,几乎非常非常少的投资者听了我的建议,更大一批的投资者是因为种种恐慌的原因没有配置,等到7月份3400点的时候又要全仓杀入,这......应该不是我们说的高抛低吸吧,所以做大概率正确的事情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