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平台2024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才工作局支持,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主办、中关村智友研究院承办的「医工创谷杯」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决赛在北京成功举办。
「医工创谷杯」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自开赛以来,共征集项目数百个,目前已完成项目初筛、50晋级筛选、20晋级评选等工作。经过层层筛选,20个医工结合项目集中亮相,进行决赛路演。他们凭借团队的技术优势、创新思维与创业热情……全面展示了其在解决行业痛点和技术难点等方面的突出能力。
最终,由8位评审专家现场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14名,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本次医工创业精英赛,旨在以全球视野汇聚创新领袖、以丰富资源激发创新潜能、以平台优势促进深度融合,实现医工结合创新的产业化加速,并进一步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未来战略构想,积聚持续的创新力量。
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产业二处苏子怡、北京市朝阳区人才工作局副科长张风竹、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陶春静、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金科君创合伙人任军、首发展创投总经理姜明月、同创伟业北京医疗基金合伙人郗砚彬、首程资本投资董事穆锐、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元明资本董事总经理马萌等嘉宾以及其他参会企业、投资机构共同出席活动。
大会伊始,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发表致辞。王田苗表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医工结合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他强调,医学与现代技术的交叉融合,是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医工创谷杯」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正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实践。
王田苗对大赛的举办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大赛不仅汇聚了全球创新领域的精英,更以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激发了创新潜能,促进了深度融合。他特别提到,看到如此多涵盖手术机器人、智能修复再生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项目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2025年医工结合的拐点即将到来。在时代的机遇面前,创业者们需展现出敏锐的嗅觉、长远的眼光和强有力的落地能力,以克服现实考验,推动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后,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发表《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政策解读。刘慧表示,该计划旨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计划还着重于临床资源的利用,通过优化临床试验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鼓励医生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支持产业发展,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配套,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转化思路帮助等,旨在激发数字要素价值,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接着,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介绍了朝阳区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情况及政策。朝阳区依托丰富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和优质的数字医疗企业,已初步形成数字医疗产业生态,并致力于建设全要素创新的生态环境。未来三年,朝阳区将聚焦数据医疗细分领域,实施六大行动,引进、培育、集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空间布局上,朝阳区将在北部打造数字医疗项目概念验证、应用场景等示范应用,在南部依托存量空间改造升级,推动研发平台建设和产业集群打造。为此,朝阳区出台了支持数字医疗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产品开发等六大细分领域,加速数字医疗产业发展。
第一行(从左到右):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陶春静,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
第三行(从左到右):同创伟业北京医疗基金合伙人郗砚彬、首程资本投资董事穆锐;
悟通感控(Tactus Dynamics)带来「力触觉传感及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公司专注于力触觉传感及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主要产品为多种力反馈医疗器械、机器人力触觉灵巧手,以及多场景力学或平整度检测,正在为多家上市公司、军工航天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力学检测产品供应,或医疗器械MAH;其中医学力反馈技术覆盖了骨科、运动康复、消化、妇产等多种临床术中或术后场景。
国际领先的离电式薄膜压力传感材料,2023年技术转化自北京大学力学系。创始人陈立洋博士团队成员来自北大、清华、哈工等海内外高校,并且具有来自医渡、优必选、鹰瞳、小米、百度等知名企业行业经验,以及丰富的商业、产业实战经验。首个商业项目—心核心科技,与医渡科技完成并购并表上市。目前,由硬科技领域知名资本— —水木创投领投,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IMC)等跟投。
无赫科技带来「基于激光雷达定位与机器学习的持镜协作手术机器人」项目。持镜机器人是专门为内镜微创外科手术设计,旨在解放术者双手,配合术者需求固定和调整位姿。机器人创造性的将气动锁定夹持和电动控制云台结合起来,同时满足高强度夹持镜体和精确调整末端的功能。在控制方面,首次采用激光雷达空间定位技术,实时识别术者头部位姿以精确控制机械臂末端,大大简化术者操作流程,压缩调镜时间。
医源创科技带来「ColoMAG -磁控肠癌早期筛查与手术治疗系统」项目。公司由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所孵化,公司基于智能磁驱动技术,致力于胃肠道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手术治疗系统的研发。
公司由中大外科系的李峥教授创办,团队还包括多名海内外的博士和硕士,均有着丰富的医疗机器人系统研发经验。团队还邀请了多名香港和内地的资深内镜医生作为我们的临床顾问,同时还有在医疗法规、商务拓展以及投资方面的专业顾问。
团队针对肠癌的筛查、内镜诊断以及手术需求,推出了三款全流程产品,包括一次性软体肠镜、磁辅助肠镜驱动系统,以及内镜手术磁牵引系统。
海思卡尔带来「复杂病变介入诊疗医疗器械解决方案」。海思卡尔医疗掌握先进材料及加工工艺技术、光学传感与超快激光技术、能量精准控制技术三大底层核心技术与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三大技术都是临床医疗器械尤其是介入器械面临的核心难点,受进口垄断严重。工艺工程与生产质量过程管理方面,海思卡尔拥有医疗器械从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和管理团队,优化生产、质量、体系过程,与基础研发、临床应用协同高效发展。
海思卡尔公司拥有优势专家资源(临床专家、产业专家、科学家顾问)与销售渠道资源(经销商、医院科室、上市公司)。保障对市场与临床需求的掌握及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推广。已取得四张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使用领域涵盖冠脉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等血管内介入科室。临床试用反馈优良,可到达进口产品性能。
数坤科技带来「AI全面助力区域智慧健康医疗」项目,面向基层推出:基础医疗解决方案。该方案以数坤医疗大模型-ShukunGPT为技术抓手,落实“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这一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
在基层医院场景中,ShukunGPT支持的全科数字医生把主任专家的经验技术下沉到基层,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就诊量不足的实际难题;助力医共体牵头单位发现区域内慢病患者,为其提供“筛、诊、治、康、管”的全链路医疗服务,同时让年轻医生在AI的帮助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早诊率。在居家场景中,ShukunGPT为百姓提供个性化专属家庭医生服务包,同时作为百姓线上健康医生提供预问诊、病例质控、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开云平台。区域健康数字主管通过区域内基层和居家数据的管理,对区域内人群进行风险划分和预警提醒,实现慢病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医防融合体系构建。
中科鸿泰带来「全球首创多通道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项目。基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创始团队近20年技术积淀和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公司研发了全球首款多通道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该产品面向泛血管介入手术临床需求,通过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多器械协同控制、多指仿生连续递送、力感知力反馈、影像导航及5G远程控制等技术,实现多科室(冠脉、神经及外周介入等)、多术式(简单及复杂病变介入术式)、全流程(造影诊断、介入治疗)的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手术。该产品将有助于减少介入医生辐射伤害、提高手术精度和稳定性、缩短学习曲线、减少并发症等,并有助于推动介入手术标准化、同质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该成果已成功开展7例人体科研临床试验和数十例动物实验,其中在2021年完成北京-上海之间的国际首例5G远程Culotte术式动物实验,在2023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开幕式上,实现了国内首次在心血管病大型学术会议直播远程机器人介入手术。最新一代产品已完成样机定型、动物实验,预计2026年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奥达智声带来「智能介入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项目。该项目是全球首创超声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唯一不需要外置光学/电磁定位系统。
清兰沚科技带来「电磁驱动髓内延长系统」项目。电磁驱动髓内延长系统是一种体外控制全植入性髓内延长钉,以一线医生临床需求为导向,由清华大学工程团队设计开发,主要应用于肢体延长与重建手术,适应症包括肢体不等长、病理性矮小和骨折不愈合等,目前在积水潭医院和总医院开展动物摸底实验。该系统主要由电磁驱动器和髓内延长钉组成。使用时,患者只需将外部电磁驱动器放置于髓内延长钉周围,通过电磁驱动器产生的旋转磁场驱动髓内延长钉的永磁体旋转,形成转矩输入,经扭矩增益及运动变换后实现精准可控的轴向延长。相较于国内现有器械,该系统在操作便捷性、佩戴舒适度和精确可控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软组织损伤及术后疼痛感,显著提升患者整个治疗周期内的生活质量。
北京冠铭航芯科技有限公司带来「基于神经支配的人体仿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及集成装备的产业化」项目。公司致力于打造地基、空间和商业航天产业化的全球人体仿生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卓越践行者。已构建神经与靶组织(肌肉、心肌和血管)或靶器官强大的功能和生理耦合的融合类器官或器官芯片,特别是脑类器官、心肌类器官和融合类器官,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神经心肌接头和神经血管单位的神经支配的关键体外模型。并进行神经耦合多器官芯片的优化设计和集成研究,构建用于神经血管病变和神经支配靶组织损伤疾病相关的药物评估和疾病模型,最终构建集成光电刺激,结构色传感,联动搅拌和在线培养和监测的一体化的高通量筛选平台。由此构建神经支配的能够反映多器官与实时动力学相互作用的人体类器官芯片集成平台和仪器设备研发,并进一步应用于研究神经源和肌肉源疾病的组织再生,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和药物筛选。
微纳动力掌握了光电镊操控系统中核心光电薄膜的制备方式,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Berkeley Lights对该技术的垄断;在磁场控制方面掌握了高性能场控线圈的开发技术、跨尺度多模态高精度微纳米机器人控制技术,相较国内、国外的各科研院校和企业具备技术领先能力,具备技术稀缺性。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性能、自动化、智能化的生命科学仪器和新型的癌症治疗设备。致力于攻克光电镊微粒操控设备、微纳米机器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技术。同时团队前期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解决光电镊技术核心芯片的卡脖子难题,推动微纳米机器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构建光电镊微纳操控系统、光电镊高通量单细胞筛选平台、微纳代工服务、微纳米机器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产品线)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清湃科技带来「糖尿病足综合光声成像平台」项目。基于自主研发的光声成像技术,实现糖尿病足及外周微血管自适应光声断层成像和定量血氧成像,从而帮助临床更好地完成糖尿病足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评估,改善临床流程,提高患者预后。
上海康如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具身智能康养机器人医生,致力于成为全球康养机器人领军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具身智能技术打造最强康养机器人大脑与身体,替代院外的医生开展初级慢病诊断与全能康养理疗操作。
公司产品从艾灸机器人切入,自研四六轴场景化机械臂、智能舌诊模块、AI视觉定穴等核心技术,围绕海军军舰无人化康复理疗及社区美容养生门店两个高低端场景,分别采用六轴艾灸机器人及极致成本四轴艾灸机器人,高端场景提供全流程无人化理疗服务,中低端场景提供半自动化理疗服务。高端场景采用直接销售整套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中低端场景采用RAAS(机器人即服务)融资租赁的模式,快速占领两端市场,形成商业闭环。后期产品将拓展为一机四头(四合一)的综合理疗机器人,包括艾灸、冲击波理疗、热按摩、负压理疗功能,实现一机多用,提高产品的场景适应性,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我们将拓展到移动复合综合康养机器人,最终进入广大的家庭场景,为广大老年人、慢病患者提供智能化理疗解决方案。13.易岭生物
易岭生物带来「口腔软硬组织新型智能修复再生材料」项目。现有口腔组织再生材料临床痛点明显亟需更优解决方案,易岭生物口腔组织再生修复材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解决行业痛点。无论是创伤直接造成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同时损伤还是牙周病、口腔颌面部牙缺失、颌骨恶性肿瘤等的手术治疗都会同时造成软硬组织损伤。
由于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在恢复患者口腔功能的同时,医师还应考虑到面容的美观性。上述情况引起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增加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软硬组织修复材料存在手术风险(瘢痕等)、植入强度不够、手术操作时间长、可掌握植骨技术的医师数量受限、成骨转化率不高等众多缺点。14.清超卓影
清超卓影带来「应用于磁共振成像增强技术的超材料创新平台」项目。项目聚焦超材料的医学影像应用领域,主要开展用于磁共振图像增强电磁超材料的研发、制备和销售工作,公司是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第一家完成该技术产业化的单位,未来公司业务将涵盖磁共振领域所有场强和所有机型的图像增强业务。目前已有多款超材料产品进入市场,客户反馈良好。
团队由清华大学周济院士领衔,清华大学赵乾教授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放射科主任分别担任首席技术科学家和首席应用科学家。15.生生易
生生易带来「人工智能辅助生殖」项目。本项目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美国Purdue University毕业的在微软、百度、华为长期工作的AI专家,联合国内顶尖的生殖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候任主委联合科研。开发了首个版本的算法集成的软件系统。
在本项目主要参与的全球首例前瞻性的可解释的人工智能胚胎选择临床试验中,生生易开发的AI算法使试管婴儿存活率从62%提升至70%,这是显著的提升。论文发表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SCI期刊), 全国生殖医学大会等重要论坛。研究成果也同时两次发表在欧洲生殖年会(是全球顶级会议。发表届次2020届,2024届),IEEE xPlore 等。16.超目科技
超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带来「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经刺激器」项目。该公司是一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创始团队组成的医工结合的高科技研发型企业。公司致力于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实现临床医学成果转化。
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经刺激器,该设备采用神经刺激技术,解决了世界眼病难题——先天性眼球震颤。先天性眼球震颤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目前临床上没有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眼球震颤严重影响患儿的视觉发育,一般会导致严重弱视,对患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严重。该病全球约有700万患者,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公司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获得复健资本,水木创投、方正和生等机构股权投资1.3亿元左右。该产品目前已获得全球发明专利,并进行了临床成果的转化。17.华视诺维
华视诺维带来「眼内功能组织精准微创介入治疗体系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项目。具体为,「脉络膜上腔注射系统」。根据不同眼组织的致密度差异,设计开发了具有原创性的压力感性效应的脉络膜上腔(SCS)自动注射系统。目前已完成产品定型、动物预实验、达到了小批量生产阶段,处于注册检验前样品准备阶段。本产品可对注射针进行微米级位移控制,刺穿巩膜精准达到SCS进行靶向给药;定量自动给药设计,可根据患者需求预装0.05mL或0.1mL药物,当注射针达到SCS时,可通过特殊的预压设计实现安全有效精准自动注射。目前国外类似产品为Clearside公司的药械组合产品,国内尚无同类产品上市。
乐希机械人带来「 脑卒中后迅速恢复脑神经连接及活动能力的柔性可穿戴式外肌肉技术」项目。公司(Hopebotics) 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汤启宇教授二十余年的神经康复研究,成功转化出革命性的神经传感型柔性穿戴式外肌肉技术。中风患者通过穿戴外肌肉训练2-3个月,即可显著修复大脑损伤,重建脑神经连接,提升肢体活动功能。我们提供上肢、下肢全套康复解决方案,千余例临床数据和MRI脑功能重建信息为康复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司的明星产品 HandTasker,使用AI技术快速捕捉手部结构,并采取低成本柔性材料生成个性化穿戴方案,支持肌电图 (EMG)、脑机接口 (BCI) 等多种主动意图训练模式。2024年,HandTasker 的临床结果刊登在国际神经康复权威期刊上,康复效果世界领先。公司的 XoMuscle 希望肌是全球性能最强大、最全面的人工肌肉技术,能替代辅助人体任何肌肉部位,并提供全方位康复支持。公司产品已被香港多家医院和康复中心采购,并通过多项国际性安全性测试。Hopebotics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2023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沙特代表团嘉许大奖,2024年获美国硅谷发明展金牌及中美发明协会两项特殊大奖,最新AI手结构检测技术在2024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暨世界康复机器人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
扬奇医芯带来「精准核医疗」项目。公司深耕核医疗领域,针对放疗术中临床痛点,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让医疗设备拥有智慧的眼睛和大脑,精准控制设备操作和治疗,提升治疗效果,优化患者体验,致力于成为精准核医疗领域的先行者。项目核心创始团队由斯坦福、阿里巴巴等国内外核医学、核物理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组成。目前,总部设立在深圳,在杭州、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精智未来带来「基于人工智能(AI)和微机电(MEMS)技术超灵敏高分辨率智能呼气分子分析仪」项目。项目专注于利用MEMS微型气相色谱技术,开发了全球首款超灵敏、高分辨、智能化床旁(POCT)呼吸分子分析仪,进而全面解码人体呼气中代谢分子信息。并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首个基于呼吸组学分析的智能云平台,可对呼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进行精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突破呼气分析中部分超低浓度疾病标志物难以发现的难题,实现更加精准与快速的疾病诊断。项目产品在2021年入选中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同时获得了来自头部资本的近亿元风险投资,包括中国著名风投基金复星创富、真格基金、碧桂园创投等。项目产品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于开展分级诊疗和加强慢病管理的要求,可有效缓解传统诊断设备昂贵、诊断效率低、高度依赖专业技术人员、诊断费用高昂等难题,实现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国家建立疾病筛查和预警体系,助力国家2030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次「医工创谷杯」2024医工结合创业精英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医工结合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了行业内外的创新热情。未来,他们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深耕细作,为医疗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将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出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创新力量能够持续迸发,引领医工结合领域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